
桂林客车工业集团研发的液电混合新能源车,达到了“零排放”标准,跻身全国新能源客车前列。
桂林稳中求进,善于作为,今年前三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科学保护漓江是中央和自治区做出的英明决策。漓江不能碰,桂林发展产业的空间必然受限。桂林要发展,只能走“内涵提升”之路。能否实现质量与速度“并肩前行”?今年1-9月,桂林以成就作答,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齐头并进,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超预期,尤其是全市规模工业增幅高于全区7个百分点。对此,市委书记赵乐秦说,桂林今年牢牢把握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历史机遇,狠抓投资拉动、产业提质进档、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干部作风建设,使得优势叠加效应开始释放……
“投资拉动”成主因
强化政策支撑和项目引领,围绕“七千亿投资,三年初见成效,八年基本建成”的总目标,桂林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关键举措,成效已然显现。
赵乐秦说,从创新机制入手,桂林建立了市区建设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及土地储备、投融资等系列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从项目准入、落地、投融资、推进、开竣工全程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市领导跟踪服务重大项目机制,筛选出34个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团队,一个目标,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
实干显能力,落实是水平。为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桂林市委、政府又从34个重大项目中遴选出“南畅”(桂阳公路提级改造)、“北通”(滨江北路、福利路等系列项目)、漓江保护利用运营、两江国际机场扩建等10个“重中之重”项目,分别成立指挥部,市委书记和市长披挂上阵,分别挂帅“南畅”与“北通”工程。
责任到人,措施得力,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当然成效明显。有关领导以临桂新区建设为例说,1-10月,新区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路网结构及连接新区老城的快速通道已基本形成,防洪排涝及景观水系初具规模,创业大厦、“一院两馆”、金融大厦、市民公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已基本完成。
自身努力还须外部给力。为尽快彰显胜地建设的政策洼地效应,桂林加强与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目前,临桂撤县设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国土资源部批复;15个主要客源国旅游团队免办签证入境并停留192个小时、45国外国人持有效第三国签证及国际联程机票免签证入境并停留72小时政策等已获公安部同意;桂林个人赴港澳地区旅游和赴台自由行等便利政策获公安部优先考虑;专项转移支付、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政策得到财政部积极回应。
一批事关桂林未来的重大项目迅速启动与推进。11月6日,在专题研究十大重点项目四家班子联席会议上,该市有关负责人透露,万达、华润两大商业巨头已确定在桂林投资项目的选址和项目类别,万达集团将在高新七星区建设都市综合体和文化旅游项目,华润集团将在秀峰区建设华润五彩城、华润万象城和旅游休闲养生项目。据悉,万达都市综合体将于年底开工,华润五彩城将于明年春节前后动工。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胜地建设渐入佳境。1-9月,桂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68.7亿元,增长26.4%;全市重点跟踪推进的708个项目共完成投资399.61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近七成。
打造产业“升级版”
从某种程度上讲,桂林似乎成了“旅游”的代名词。但是,“国家战略”不仅仅是针对旅游业,对桂林未来8年如何加快整个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亦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工业为例,桂林必须走出一条与环境保护共赢之路,打造工业“升级版”。
工业升级之路怎样开拓?桂林市市长黄俊华说,一方面靠“两化”深度融合助力工业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积极抢占战略新兴产业的“新高地”。据悉,在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的3年间,桂林工业规模由1254亿元增长至1822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同样这3年,桂林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1天,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城市环境综合考评连续17年位居全区第一,是广西首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
黄俊华还说,桂林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电子设备、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等传统支柱产业通过自动化、传感技术、网络传输等信息技术应用,使得传统设备“变身”智能装备、机械设备转化为电子器械,不仅城市产业竞争力提升,企业亦因此受益匪浅。桂林橡胶机械厂是一家有40多年历史的老厂。近年来,该厂以强化信息化基础工作为切入点,持续实施CAE实验室、PDM系统、ERP系统、精益生产工程等信息化项目,新产品研发周期比原来缩短一半,效率却提高了30%。
桂林从“制造”向“智造”跃变,燕京啤酒(桂林漓泉)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该公司是自治区28家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之一,也是我区首家通过验收的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近年来,他们借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循环经济已成全区工业典范。董事长毕贵索告诉记者,他们已构建啤酒酿造行业22个循环圈,循环链涵盖啤酒生产、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全过程。其中,利用啤酒污水处理副产品(沼气)烘干麦糟和酵母技术,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技术首创。
有首创精神的案例,在桂林还有很多。被誉为中国未来支柱产业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桂林已是风生水起。最近两年,在桂林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电力、亚洲风力、大唐电力等知名企业纷纷抢占“桂北山头”,建设高山风力发电场。投资15亿元建成的资源金紫山风电场,已站上广西风电的制高点。用投资方负责人的话说,“这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旗帜,更重要的是改写了广西无风电的历史!”
一座座高山风电场在桂北山头崛起,为桂林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出路。该市工信委主任何兵直言,到2015年,桂林仅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占桂林全社会用电量的20%左右,这是桂林产业“升级版”的有力佐证。
产业转型升级与旅游胜地建设融合发展,桂林已经尝到了甜头。据悉,1-9月,桂林医药及生物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汽车及零部件业、机械电器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产值,增幅分别达到40.7%、23.5%、26%和24.9%,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八桂大地的领头羊。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