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沉渣泛起。新华社记者近期赴山东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严重威胁着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记者在山东潍坊市奎文区,随机找了一家公路边的农村小卖部,发现这里就是仿冒、假劣食品“专营店”——原本价格不菲的“德芙”巧克力和“喜之郎”果冻,在这里竟然仅售1元! 在山东莱芜、临沂一些农村地区,记者发现了类似情况。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赚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农村“问题食品”售价低廉,但利润并不低。一包50袋的“火爆鱼翅”批发价为16元,小卖部的零售价为25元,利润率超过50%。 那么,这些“专供农村”的假劣食品,又是怎样加工制作的呢?根据几位知情人提供的信息,记者乘车追踪来到潍坊、莱芜等地制作假劣食品的“地下加工厂”。看到女工们正用手将食品装入印有“奥森傲”“好利友”的包装袋中,一些饼干、辣条、薯片散放在有杂物的桌子上,室内苍蝇飞来飞去,卫生条件恶劣。甚至还有农药“甲胺磷”。加工人员说:“甲胺磷能提升食品的口感,吸引顾客购买,只要控制好用量食用后就不会出问题。” 一家“问题食品”加工厂老板向记者坦言,“三五个人一年赚个三四十万不成问题。”正是受暴利驱使,这些人才敢无证生产假劣食品。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记者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时,其答复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赵祥忠等专家说,目前我国在城市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但在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监管盲区”,甚至不少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新华网评论到,维护农村食品安全还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基层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将食品安全列入各级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的政绩考核,使基层政府官员成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零容忍的监管问责制度,将监管部门对包括农村在内辖区食品安全问题的督查与奖惩挂钩,无论在哪里发现“问题食品”,都一视同仁,追究监管失职和渎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无力的困局,护卫农民兄弟和孩子们的胃。
人民网在文章中说到,“问题食品”问题出在哪里?不能归咎于这些无良的商人,还是监管的问题。工商、质检等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称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恰是导致“问题食品”在村庄泛滥的根源。针对农村“问题食品”,监管部门的第一反映不是认真承认错误、反思改正、抓紧弥补,而是满腹委屈的哭诉。基层食品执法部门监督执法有漏洞,监管无力,却还要为自己找借口,这种态度显然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