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解放西路,桂林市艺术馆(省立艺术馆旧址)。
《秋声赋》、《桃花扇》、《旧家》……
欧阳予倩、田汉……
桂林文化城、西南剧展……
这一个个词语串联起70年的岁月风尘,也串联起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往事。
●“西南剧展”重现舞台
6月15日上午9点多,市艺术馆的剧场里,座无虚席。
幕布拉开,演员粉墨登场,时间似乎瞬间回到了那个热血的年代,台下的老人,眼中隐约有泪光泛起……
上午演的是田汉先生的剧作《秋声赋》,下午演的是欧阳予倩先生的剧作《桃花扇》,他两一个是现代话剧的开拓者,一个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创始人,当年也正是两人在桂林共同组织、举办了震惊世界的西南剧展。
“对于文学院的老师或学生来说,西南剧展是一定要说到的课题。”新西南剧展的发起人、广西师大文学院教授黄伟林说,从前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听自己的老师说过西南剧展,后来自己当了老师,又给自己的学生说过西南剧展。一代代口口相传,作为桂林文化城的著名标志,西南剧展已经成为黄伟林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我经常想如何去复兴这样一场当年的文化盛宴”。
这个情结在黄伟林心中翻腾、发酵,最终在去年终于形成了一个能够具体实施的方案。
选剧目、选演员、选场地、排练,大部分演员都是广西师大文学院的本科生,对于西南剧展的历史和将要演出的剧目都有一定的了解,凭着一腔对历史的承担和对现代话剧的热爱,学生、老师们投进了新西南剧展的筹备、排练中。
学生们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参加排练,老师们出钱、出力,“我们尽量省钱,但为了达到演出的高品质,我们也不惜付出。”新西南剧展的组织者之一、广西师大文学院刘铁群教授说,如果演员都穿租借来的戏服,完全无法达到这些经典剧目的品质,几乎所有的服装都是刘铁群经过精挑细选通过淘宝买回来。在《秋声赋》中,女主角之一胡蓼红是那个年代很少见的高品质的女性,为了让胡蓼红穿上高雅精致、符合角色身份的旗袍,刘铁群在淘宝上一家高级旗袍旗舰店看上了一件黑色的旗袍,可是这件旗袍要1000多元,刘铁群于是每天不停地等待、不停地刷新,最终等到了店家的特价活动,花了400多元买下了这件黑色的旗袍,并精心搭配了雅致的围巾。后来,剧中的胡蓼红在舞台上一亮相,完全达到了让观众惊艳的程度,这让刘铁群和黄伟林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在选剧上,黄伟林秉持着“温故桂林文化城”的主旨,更多地选择了与桂林有关的剧目,田汉的《秋声赋》就是当年田汉写自己、写抗战、写桂林的作品,《旧家》也是写抗战时期发生在桂林的故事,作为当年广西省立艺术馆的馆长,欧阳予倩的经典剧目《桃花扇》也被选中。这些故事承载着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往事,重新进入了桂林人的视线中。
●昔日辉煌令人神往
“桂林的抗战文化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作为桂学研究专家,黄伟林说在桂林辉煌灿烂的抗战文化历史中,西南剧展是一面非常亮眼的旗帜,纵然岁月让它蒙上尘埃,它终究还是会发出光彩。
据了解,西南剧展全称为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1944年2月至5月,正值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一次震惊世界的戏剧展览活动,主剧场就在省立艺术馆。当时共有来自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省30多个团队、1000多名戏剧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西南剧展。其中,戏剧演出展览演出了100多个剧目,观众达到10多万人次。在历史上,西南剧展被认为是五千年古国旷古未有的戏剧盛会,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当时正是中国抗日战争黎明前最艰难的时候,上千名戏剧人在桂林上演了持续近百天的文化大戏,实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激起了人们的抗战热情。当时的《纽约时报》上,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这样评价西南剧展:如此宏大的戏剧展会,自古罗马时代以来,盛况世所罕见。
2014年6月15日的演出现场,一位老先生独自前来,看完整场演出后,待观众全部散去后,他走上舞台,即兴唱了几句《秋声赋》的曲子“秋风一起叶满天,姐儿身上没有棉”……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叫朱袭文,是靖江王第十八代孙,“我父亲与田汉、欧阳予倩这些文化名人关系都很好,所以在家中我也常常能见到他们。”朱袭文说,当年西南剧展的盛况他可以算是从开始到结束都看得完整,“我没想到,70年后,这些名家都已不在人世,而这些经典剧目还会以剧展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桂林的舞台上。”
黄伟林说,像朱老先生这样70年前的老观众,也许在桂林还有一些,在这些老人的记忆里,西南剧展始终是一个无法代替的辉煌往昔。让黄伟林和他的学生们骄傲的是,他们在做的这些事,不仅在修复着老桂林人的历史记忆,也在复兴着桂林文化城的文化魅力。
●传承文化与历史的魅力
抗战时期辉煌灿烂的西南剧展,1944年5月19日落幕后,70年来,经典剧目在各地各个剧团也没有间断过演出,但是以西南剧展这种形式的大规模戏剧会演,黄伟林回忆并没有过。
“重演一部剧容易,重现一个剧展就是非常庞大的工程。”黄伟林说,可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大学生演员们,当大家站到省立艺术馆的舞台上那一刻,历史与当下轻轻的融合为一体,在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观众的演出中,似乎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乌有,“这就是桂林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责任、历史担当。”黄伟林说,如今的新西南剧展并不只是全盘复制当年的西南剧展,之所以称为新西南剧展,即是与当年的西南剧展做一个区分,也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改良。
“西南剧展有着当时时代的烙印,也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新西南剧展也更符合现在的时代和环境。”黄伟林说,除了精选符合现代社会和艺术审美的剧目外,他们坚持对原有剧目不做加法,不随意增添故事情节,只做减法,让故事更紧凑,主题更鲜明。
在新西南剧展的演员中,年龄最小的是刘铁群老师11岁的女儿陆卡诺,卡诺是育才小学的学生,在《秋声赋》中她饰演孤儿院中的孩子大纯。“当年在《秋声赋》中饰演大纯的是田汉的女儿,当时她也是卡诺这个年龄。”黄伟林说,历史似乎在舞台上微妙地轮回着、结合着。
筹办新西南剧展之初,黄伟林说自己从没想过会得到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演出场地免租金、演出器具免租金,黄婉秋、张树萍等戏剧界大腕纷纷亲自为他鼓劲,遇到困难各方人士纷纷出手相助,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找到他,就为了对他说一句“你做了一件大好事”。说起这些,黄伟林数次戛然止语,平复心底的波动。
从出生于20年代的老先生,到60年代的黄伟林,再到90年代的大学生演员们,直至00后的小演员,很多人曾经以为西南剧展在1944年5月19日已经永远落幕,其实在这些不同年代的人当中,当年的桂林文化风骨从未断代,如今借助传承的力量又再重生。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