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南幸福院成了附近老人的好去处。
 长寿寺村村主任唐彰昭在整理图书。

乐南幸福院内,老人们正在打牌娱乐。
4月16日,桂林市政府召开专题会,30项为民惠民行动新鲜出炉。这其中,包括在全市农村社区建立100个“农村幸福院”。
“农村幸福院”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被提及,颇受关注。
以往,农村方面有政府介入的养老服务只有敬老院和五保村,而“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将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农村和更大范围的老人,相关政府部门希望以此试水农村养老难题。
实际上,从去年底开始,桂林已经率先在全州60个自然村试点。那么,快半年过去了,这些试点村的运行情况怎样?“农村幸福院”是否能给农村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
农村老人的幸福园
全州咸水乡鲁塘村委长寿寺村距离县城大约35公里。
4月22日上午,虽然细雨绵绵,但是长寿寺村一所闲置学校改建而成的“幸福院”内,却是一派热闹。
其中一间占地30来平米的旧教室,改造后变成娱乐室,放置有一台42英寸的液晶电视机,两旁各摆放一个音响。
娱乐室内,电视画面播放老人舞蹈操,10多名上了年纪的老人,随着画面有节奏地起舞。虽然有的老人裤脚上还沾着泥土,但脸上却显得轻松自在。
78岁的熊玉秀是其中一个老人,育有3个儿子2个女儿,2个女儿都已经出嫁,3个儿子两个在外打工,另一个忙于经商,虽说孩子们也孝顺,但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之前她经常一个人在家闲着,时常感到寂寞。
今年来,幸福院的开办让她的生活变得精彩。老人们没事便聚在一起聊天、跳舞。半个月前,在村里一名“热心教练”的指导下,还成立了一支腰鼓队。
熊玉秀的儿子前不久回来,看到她脸上的气色比之前好了,十分高兴,直说“放心多了”。
除了娱乐室,幸福院内还有男女休息室、图书室、厨房以及卫生间等。
不同于长寿寺村幸福院,位于全州县石塘镇乐南村委石田村的乐南幸福院,则是在原来敬老院的基础上,建成如今的幸福院。
村支书王建新介绍,村子共有2300人,外出务工人口约占四分之一,60岁以上老人超过300人。
走进院内,黄白相间的色调让人十分温暖,60多平米的娱乐室内,10多位老人有的打牌,有的看电视,有的下象棋,其乐融融,休息室和厨房也都收拾得干净整洁。
“这与幸福院建成之前,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场景。”王建新告诉记者,敬老院自2011年建立以来,主要接纳五保老人,院内常住老人12个。“当时的敬老院没有生机,院门多数时候是关闭的。”
82岁的王品生老人说,以前各家都是儿女们轮流照顾家里老人,而今时不同往日了,他的儿女们常年不在家,幸福院就成了一个好去处。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试水
在全州,像长寿寺村和乐南村这样的农村幸福院,共有60个,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自去年底开始试点运行。
“从建成的幸福院来看,优先考虑留守老人较多、居住相对集中、有场所设施的地方。”县民政局副局长唐瑾介绍,这些幸福院,主要依靠整合一些农村社区公共资源,比如五保村、老年协会、闲置的学校、厂房等等。
“幸福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是指由村民委员会主办和管理,立足于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
“相比于农村的敬老院和五保村,幸福院服务的对象更加广泛。”唐瑾说,除了五保户外,还包括农村中的高龄独居、空巢、优抚、特困老人等等。
“白天,老人们可以在幸福院里休闲娱乐,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便利,晚上再回到自己家中。”她认为,推进农村幸福院的建设,既符合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又适应群众传统生活习惯,做到了老年人“进院不离家”、“离家不离村”。
按照民政部门的计划,他们期待通过试水农村幸福院的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生活活动场所,以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幸福院的兴起,与全国老龄化加速,农村养老难题凸显大背景不无关系。
去年,自治区民政部门就强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还仅是停留在解决五保对象的问题上。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留守、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市民政局副局长李荣说。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近5000万,他们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问题仍然很突出。
在此背景之下,民政部、财政部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国社区日间照料设施要覆盖到50%以上的农村社区。
去年下半年开始,广西也根据部署展开试点,全州成为桂林农村幸福院试点县城。
李荣透露,按照他们的计划,今年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将面向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农村社区,预计建设100-120个农村幸福院。
根据相关政策,每个幸福院项目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补助3万元,在此基础上,广西从本级彩票公益金再补助3万元,专项用于对现有幸福院的设施修缮和设备用品配备。
运行中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全州已经试点的幸福院中,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是,试点近半年来,运行发展却遇到诸多难题。
乐南幸福院挂牌后,村支书王建新就更为忙碌了,他兼任幸福院的管理员。每天早上8点前,他都要按点准时开门,然后清扫幸福院内的卫生,查看各种设施设备,排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他还要不时关心老人们的身体状况,留意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矛盾出现。
王建新每天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无论家里还是田头,事务比较繁忙。
他说,按照幸福院建设的相关制度,幸福院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管理人员。可是,除了6万元的建设费用外,现在在运营上面还没有相关的经费,村里面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要花钱请专门工作人员,不太现实。
因此他的所有工作都不计报酬,完全凭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心。虽说自己热情很高,但是他也坦承,由于平时事情繁多,加上幸福院人多的时候,超过百人,有时他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从走访的几个幸福院来看,由于运行资金短缺,都没有聘请专门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主要由村干部兼任,多数不计报酬,只有少部分从村集体资金中给予象征性补偿。而且村干部自身事务繁忙,有时无法周全在所难免。
另外,按照实施要求,幸福院内应该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午间就餐服务。可是,在长寿寺村内,虽说冰箱消毒柜灶具一应俱全,午餐服务还是难以正常开展。
村主任唐彰昭兼任幸福院的管理人员,他说,幸福院没有聘请专门的厨师,今后若是提供午餐服务,只有他亲自上阵。
记者了解到,在午餐提供方面,有的地方因为资金人员受限,而且没有形成就餐氛围,午餐服务被搁浅。而乐南幸福院等有午餐提供的地方,也没有专职人员提供服务,只是大家搭伙,由其中一名老人煮饭做菜,简单就餐。
而且,随着幸福院的运行,水电煤气费用、娱乐设施设备的维修等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伴随着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原本规划的服务也打了折扣。
从目前的试点实施情况看,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运营过程之中,服务项目尚难以丰富完善,质量也参差不齐。
因此,很多人对于幸福院的理解,仅仅认为它是为农村老人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场所。
幸福院的未来
正所谓“建设容易运行难”,这是许多社会公益机构的普遍问题。农村幸福院面临的以上运行管理难题,不禁让人感到担心,试图破解农村养老问题的幸福院,能否持续发展,会不会最终难以为继?
唐瑾说,当下,农村幸福院运行中遭遇的最大瓶颈,便是资金严重缺乏。
按照《幸福院运行管理办法》,幸福院运行以政府补助为基本保障。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等形式拨付一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付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以及水电费、煤气费等幸福院日常开支,达到基本保障作用。可目前由于上级财政支持滞后,地方财政紧张,幸福院在运行之中显得捉襟见肘。
《办法》还提到,除了政府补贴之外,还应以其他筹资方式作为补充。通过“包村单位帮扶一点、工商企业赞助一点、村集经济提留一点,村民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捐助一点以及幸福院生产用地收入一点”等方式筹集作为补充幸福院经费,以提高和改善幸福院条件。
“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引导爱心人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加入幸福院建设尤为必要。”唐瑾说,可如今由于试点刚刚开始,社会认知度不够,渠道不畅通等原因,这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开拓。
谈及未来发展方向,李荣表示,农村幸福院作为一个新事物,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幸福院的建设。
“4月中旬,自治区民政厅公布今年要实施的五大改革,其中为首的就是养老服务改革,农村养老问题便是其中一个议题。 ”李荣说,除此之外,桂林市政府在前些天推出的为民惠民大行动中,将建立100个农村幸福院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这都是农村幸福院建设推进的良好机遇。
对于“农村幸福院”这个新事物,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李昌阳也表示肯定,“出发点很好,对于丰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来说意义重大。”
他认为,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空巢等老人越来越多,农村传统的“家庭内的自我养老”遭遇了严峻挑战,很多老人老年光景凄凉。“幸福院可以提供日间照料,娱乐休闲场所等,让老人‘离家不离村’就能享受到便利,对于农村老人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
但同时,李昌阳也觉得,目前的幸福院,要想解决农村养老难题还很困难,“如今仅仅是搭建了一个平台而已。”他说,即便能够按照现行规定良好运行,目前幸福院也只能覆盖到能够自理的老人,对于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仍涉及不到。
他认为,破解农村养老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居家养老模式,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应该依托社区机构,服务主体是社会工作者,有志愿者的配合,而且还有其他专业人士参与,比如医疗卫生文化工作者等等,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就能够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应该是一个完善成熟的网络服务体系。
“虽然路很长,但是不管怎么样,农村幸福院迈出了第一步。”李昌阳说。
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很重要
陆汝安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和年轻人相比,老人思想和行动都相对迟缓,当然是需要受到保护的弱势者。孝敬老人,是人类社会通行的道德准则,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但怎样才算孝敬老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传统的中国社会,讲究“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儿孙绕膝、几代同堂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也是为人子女者应该遵循的孝老之道。儿女把老人丢在家中孤独终老,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美国当代年轻人,就难免有不孝之嫌。我们知道,美国老人很多都不和儿女居住在一起,他们更倾向于到老年公寓中养老。只有在重大节假日,一大家人才相聚一起。
是美国年轻人不孝顺老人吗?恐怕不能下这个判断。美国家庭之所以有老人与儿女分居的普遍现象,一方面当然是情势所逼,在分工日益细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年轻人工作、生存压力都非常大,因为工作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也非常频繁,所以年轻人很难有时间、有条件和老人住在一起、照顾他们。
另一方面,美国的老年公寓非常成熟,基本能满足各阶层老人的养老需求。尤其是很多老年公寓除了提供基本的居住、饮食服务之外,还有医疗、保健、娱乐等服务,不仅能满足老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很多老人退休之后都愿意住进老年公寓,甚至有不少富有的老人宁愿卖掉别墅、辞掉保姆,也要搬来老年公寓,和相熟的朋友共同延续“老友记”。
相较国内养老机构,由于起步较晚,更注重于为老人提供居住、饮食等方面的物质需求,精神生活的提供却往往乏善可陈。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和子女分居的老人宁可在家中独居,也不太愿意住到养老院。因此,如何进一步丰富精神层面的服务、让更多老人愉快地来到养老院唱响“夕阳红”,是养老机构们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们乐见桂林农村幸福院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在某种意义上,农村幸福院的功能,正在于将农村留守老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一个精神生活的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农村老人们也许就不再那么寂寞、孤独,他们的晚年生活也才有更多的幸福色彩。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