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联系我们
 
首 页
桂林会议
桂林酒店
桂林景点
桂林新闻
桂林机票
联系我们
 
  桂林中航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热线400 689 1766我们以诚信、专业、热忱、创新为宗旨,真诚为您服务。  
 
关键字
线路类型
价格不超过
途径景点
热门搜索:阳朔 印象刘三姐 三山两洞 桂林会议旅游
桂林一日游 龙胜梯田
桂林酒店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160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370
[桂林]
¥560
[桂林]
¥850
[其它]
¥380
[其它]
¥316
[其它]
¥560
[其它]
¥680
[其它]
¥530
桂林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新闻 >> 桂林会议策划爱书惜书购书藏书 我市三个家庭当选全国“书香之家”  
桂林会议策划爱书惜书购书藏书 我市三个家庭当选全国“书香之家”    
作者:刘净伶 陈洲平 李凯 阳颜  日期:2014-04-23 12:18:03  关键字:桂林会议桂林会议公司
 


吴海峰的图书,都用牛皮纸包好收藏。在一个藏书的仓库内,他抽出一本书,向记者展示。


李侃在书房里读书,身后的书架上一排排的藏书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受父亲影响,李庆崇也酷爱书法,父亲留下的字帖现在他仍然常常用于临摹。 

    也许爱读书的人们都记得,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在桂林,有三位爱读书的市民书房中又添了新宝贝,一块写着“书香之家”的黄铜牌匾。这沉甸甸发着光亮的牌匾就像这三位爱书人与书的故事,厚重而璀璨。

    4月19日,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33位代表依次接过了“书香之家”的牌匾,其中来自桂林的曲艺家李侃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35个“书香之家”获得者的代表登台。

    记者了解到,2013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面向全国启动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推荐、评选,历经一年多的层层选拔推荐、专家集中评议、面向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全国有996个家庭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其中广西获得35个,桂林有3个家庭获此称号,分别是桂林市的李侃、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李庆崇、兴安县的吴海峰。

    昨天,记者走进桂林、兴安、龙胜这三个“书香之家”,去追寻这几十年的岁月里,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什么样的书香故事。

    从放牛娃到文联主席 在苦难中绽放的书香

    迎着满眼的新绿,记者走进了龙胜。在美丽的江边,54岁的李庆崇看上去神采奕奕,然而说起自己年少时曾走过的苦难,他还是忍不住眼眶泛红。

    1960年,李庆崇出生在龙胜平等乡蒙洞村一户普通的侗族家庭,父亲嗜书如命,拥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藏书。受父亲的影响,李庆崇从小酷爱读书,只可惜造化弄人,初中毕业后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拒绝于校门之外。

    14岁的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成为了一个放牛娃,每天为当时的生产队到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放牧200头牛,还要耕田、砍柴、割草、打谷子。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李庆崇只能悄悄地阅读从朋友借来的连环画打发时日。

    16岁那年,因为贫困缺粮,他到40多里外的村子去借谷子。瘦小的他挑着几十斤粮食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太过疲累摔倒了,谷子洒了一地。看着满地的狼藉,想着自己充满苦难屈辱的生命,压抑已久的李庆崇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然而哭泣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含着泪水,他把谷子收拾进箩筐中,那时候他发誓要改变这样的人生。

    1978年,李庆崇终于等到一个能够重新读书的机会,已经离开学校三年的他凭借超人的学习能力,复习了两个月,最终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龙胜中学高中重点班,与比自己小4岁的孩子们当起了同学。重新回到能够畅快读书的日子,李庆崇分外珍惜,高中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李庆崇回到了龙胜,被安排到平等中学任教。李庆崇读的书多,上课的时候旁征博引,很受学生欢迎,在一次满堂喝彩的公开课后,正为龙胜镇中学寻找优秀老师的教育局领导锁定了他,从谈话到办完调动手续,仅仅用了一个小时,就这样李庆崇走出了平等乡。此后,因为有文化、会写书法、会创作,李庆崇又被调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最后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局。从2002年到2010年,在文化局的近10年时间里,李庆崇为龙胜的文化发展发动了一场“身边的文艺复兴”,在上世纪90年代被取消的美术书法、摄影等协会都被重新组建,县文联的框架也逐步形成。在三十年的工作中,李庆崇发表了大量的诗词、摄影、书法、文学作品,获奖无数,其中诗歌作品《雨窗》入编《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大辞典》、《中国诗典》二部大型辞书,2009年李庆崇被推选为龙胜文联主席。

    书房里的藏书现在已有5000多册,他最宝贵的是一本父亲遗下有60多年历史的旧辞典。李庆崇说,书永远是他生命中的空气,一刻也不能少。

    为买词典砍柴一个冬天 阅读的美好无可取代

    家中藏书超过1万册的李侃,有一个很壮观的书房,已经70出头的他,每天依然能轻巧地在键盘上敲打着文字,记录下自己随时迸发的灵感。作为一位知名的曲艺家,李侃创作了很多曲艺影视、文学作品。

    书,对于李侃来说,是绵长的记忆也是平凡的陪伴,上万本藏书中,一本在他10岁那年买下的《四角号码新词典》是他的最爱,走过60余个春秋,书页已经发黄得几乎辨不出原来的模样,但是它带来的回忆却依然崭新。

    上世纪50年代,还是孩子的李侃迷上了读书,湖南老家的小镇上能找到的书不多,都是一些古旧的小说。前屋的刘汉爹没什么文化,却喜欢听书,每天晚上他在堂屋里生了火,让李侃给他念书,可是只读了几年书的李侃识字有限,常常被不认识的字卡住,于是他下决心要买一本词典。

    那本词典售价一块五,为了存够买词典的钱,小小年纪的李侃砍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柴,好不容易攒够了一块五,他又走了30公里路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回了这本词典。因为翻看得多,李侃怕词典书页卷角,又向木匠师傅发佑叔讨来点桐油,将书边漆了一圈。几天后,他根据检索口诀很快学会了查字、词,从那以后李侃便很少读白字了,这份快乐是李侃童年非常美好的回忆。

    在后来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艰难岁月中,李侃的很多书都被迫丢弃了,只有这本词典他依然带在身边,在建筑工地当工人的日子里,下工回家唯一可读的书也是这本词典,他从头到尾、翻来覆去地读着家中唯一的这本书,熬过了那段生命中的黑夜。

    上世纪70年代末,李侃终于得以恢复阅读和写作的权利,他如饥似渴地开始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小说诗歌、戏剧电影,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有时候,在阅读某个作品时,读着读着,作品的人物唤醒了他相似的记忆,或触动了他感情的某根神经,于是不等读完人家的作品,一旁又铺开了自己的稿纸,就这样,李侃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

    从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建筑工人,成为著名出版社的党委书记、副社长,从在书中看别人的文学作品,到自己亲自创作、改编文学作品,2009年还被授予“新中国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李侃说,自己从读书、写书到编书、出版书,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2007年患病治疗后,他依然读书、写作不辍,出版了专著文艺随笔集《艺苑漫步》《李侃曲艺作品选》两部,随后又出版随笔集《风情桃花湾》,新作《侃侃而谈》也已在出版社编排中。

    2013年,李侃在收集到故事并阅读了70万字的《侗族文学史料》后,写出一部侗族琵琶歌《侗寨传奇》,一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金奖。

    写了很多的文章,拿了很多的奖,在文艺界李侃也日益著名。后来,书越读越多,文章越写越多,他的心境却日益淡然了,只是在有些时候,还会在灯下想起那本来自童年的词典:原来现在的一切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文字的美好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李侃说,阅读一本好书带来的愉悦,千金不换。

    住进图书馆守护图书 从书海中走出的作家

    63岁的吴海峰皮肤黝黑,身板硬朗。

    他住在兴安县城一个环境幽静的小区,因为他,这里变得小有名气。他的家幽雅古朴,大门是石头砌成,上书“贤重圣门锦世泽”、“学称博府振家声”。附近很多人知道,屋子的主人是一位作家。

    吴海峰曾是广西作家协会专栏作家,参与创作的小说、剧本十余部。许多人知晓他的作品,却不知道这位老作家是个“书痴”。

    1951年,吴海峰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时任兴安中学校长,母亲是该校图书管理员。当时,兴安中学图书馆藏书量仅次于桂林图书馆,图书种类丰富,涵盖面广,被幼年的吴海峰称为书的海洋。小学起,他便跟随母亲,频繁进出图书馆,借阅小人书,也帮忙整理图书。

    十五六岁时,吴海峰上初中,正是求知若渴的时候,但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父母被划为“走资派”,这让吴海峰不解而痛苦。有一天,得知即将被带走问话,吴海峰的父母亲特意将他叫到面前,叮嘱再三,“一定要守好图书馆,不要让图书受到损坏。”

    送别父母,吴海峰转身跑得飞快。为了守住图书馆里的书,他住进馆内,日夜看书打发时间。这样生活了一年多,直到后来下乡插队,除了几件简单衣物,他的背篓里,装满了文学书籍。

    1972年,他参加工作,先后当过仓库保管员、建筑工人,却依然不忘读书、购书。当时,吴海峰工资30元不到,图书要几毛钱一本,他每个月都要豪掷好几块钱用来购置新书。随后,一位像吴海峰一样,喜爱阅读的女士走进了他的生活。

    女士名叫樊梅初,和吴海峰一样,是竹器厂的工人,喜爱阅读。兴趣相投,两人很快走在一起。1978年,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夫妻二人时常谈论阅读感受,加上长期阅读的积累,吴海峰动起了写小说的念头。起初,吴海峰着手创作短篇小说,将其寄给向自治区的报刊,没想到作品逐一被采用、发表,反响热烈,就这样,当年的图书馆小守卫吴海峰成了作家。后来,吴海峰涉足剧本创作,电视剧《中国大陆最后的匪首》、《中越边境大排雷》均已拍摄播放。

    而今,走入吴海峰的家。整洁的书柜、落地窗,堂屋里一方木椅,四周满满全是他收藏的图书。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的图书,堆满了客厅、卧室、楼梯的拐角和3个仓库,藏书超过5000册。在网络文学盛行的当下,每天清晨或黄昏,吴海峰会踱步到他常坐的一角,从书柜里取出一本书,静静阅读。

    “我也上网发帖、阅读网络文学,但对书本,依旧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吴海峰说,书是传统文化的延伸,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这种情怀,与书本身一样隽永。

    拥有一颗爱书的心 就是最珍贵的传承

    在了解了三位爱书人的故事后,不难发现,童年的经历对他们都影响深远。那个为了买词典去砍柴的孩子,那个读不起书的孩子,还有那个誓死守卫图书馆的孩子,他们都幸运地遇到了将他们带到书香世界中的长辈,于是他们也更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

    “也许我没有多少物质能留给孩子们,但是能带动他们读书、爱书,就是最珍贵的传承。”李庆崇说,这么多年,他搬过不少次家,无论房子是大是小,哪怕是6口人住在50平米房子的年代,他都要置办一个书房。家中浓郁的读书氛围也感染着他的后辈们,如今他的侄子、侄女都是读书、爱书的人,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他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也是学校有名的小才女,才20岁的她获得的各类文学作品奖状几乎比父亲还要多了。

    2010年,全县开展农村书屋建设,李庆崇一次捐助了200多册,平常赠送给亲戚朋友的各类图书也有200多册,他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像他一样爱好读书。如今,李庆崇还用稿费在家里设立了“家庭文化基金”,专门支持家人们的文化消费。“65年前,我父亲靠步行几百公里从边远的农村到龙胜、桂林读书,获得自我解放,30年前,我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希望我的后辈们能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女儿、女婿都酷爱文学且都有自己的文学作品,才7岁的外孙女现在也已经会自己在李侃的书架上找名著看了,这让李侃十分欣慰。将阅读的美好推己及人,李侃付出良多,8年前,李侃开了网络博客,在他的博客上,最爱向大家推介好书,而且特别乐于推介桂林本土的作者,为了孩子们,李侃还协作连环画近20本(套)。到各个学校去为孩子们做读书报告,到各类作家班和外地的文化单位讲授曲艺课更是常事,在桂林图书馆,有李侃捐献的26年的报刊。别总是抱着手机和电脑,尝试阅读一本纸质的好书,是李侃对年轻人的建议,他说,没有读懂书,就不算读了书。童话寓言书籍使人富于想像,小说散文书籍使人洞察人生,传记文学引领你登上历史的高峰,凡有所读,皆有收获。

    因为年纪渐大,吴海峰看书的时间不得不略有减少,闲暇时玩赏自己收藏的鸡血石,在石纹中去读山川河流的故事。如今,吴海峰的家也是雅士之家,他喜欢读书藏石,女儿琴艺精湛,而女婿则醉心绘画,见女婿喜欢写作,吴海峰悉心教导。看到自己阅读、写作的爱好得以在后辈身上传承,吴海峰觉得没有愧对这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书香。

    从读手中的书,到读生活这本大书,静下心去阅读,是对那份美好情怀的坚守和回归。

    今天,你读书了吗?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上一个:桂林会议案例南宁的哥飞车救人连闯4红灯 开路警官作证免处罚
下一个:桂林会议组织叠彩区举办“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专题讨论会
 
 
 
 
友情连接:
广西国旅南宁会议 北海中旅北海会议 桂林火车票 桂林旅游 桂林会议公司 桂林国旅假期 桂林会议网 桂林网站建设
桂林机票酒店预订网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邮政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支付宝 信天游
 
首 页
|
桂林旅游
|
桂林旅游酒店
|
桂林会议
|
桂林旅游景点
|
桂林旅游新闻
|
联系我们
 
旅游许可证: L-GX-100273
网站备案号: 桂ICP备2021002601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9145030055470159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