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景仪和非洲的孩子们打成一片。

当地条件艰苦,胡景仪自己想办法烧水做饭。

胡景仪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维和证书。

胡景仪在当地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培训当地警察,帮助当地重建法治秩序,这是胡景仪维和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11月29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调查科副科长胡景仪经过395个日夜的坚守,圆满完成在南苏丹的联合国维和任务。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完成非洲维和任务。
在这次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子里,胡景仪坚持每天写日记。昨天,记者采访他并打开他的日记,通过搜索日记中的“最”字,记者走进了胡景仪的维和生活以及他经历的每一次惊心动魄。
最艰难的生活:连吃了几天挂面
2012年11月2日
“为补充身体所需维生素,只能买些不知名的菜叶下饭。”
南苏丹于2011年7月9日宣布独立,是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典型热带国家。该国一年分雨旱两季,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疟疾、伤寒、霍乱、河虻症(该病由黑蝇叮咬传播,为不治之症)等恶性传染病肆虐,再加上这里常年战乱,抢劫、强奸、枪击等恶性违法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战乱最频繁,且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2012年11月2日,胡景仪到达南苏丹的第一天,他就在日记上记录下了这个国家给他最直观的印象。
“南苏丹素有‘世界火炉’之称,全年平均气温近30摄氏度,最高气温可达47摄氏度。”胡景仪到那里时正值当地的旱季,“白天一出门,滚烫的热浪扑面而来,整个人像置身于桑拿房中,时刻都在经历着严酷的炙烤。最令人受不了的是蚊子和恐怖的蜥蜴,还有白蚁……”
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当地的生活物资也相当匮乏,除了少量牛羊肉和洋葱、西红柿、土豆外,基本上没有别的蔬菜和肉食。胡景仪在日记中写道,那里环境要比他想象中的更艰难,就算有钱也买不到食物:“刚到的几天里,是依靠从国内带去的挂面简单度日,后来为补充身体所需维生素,只能买些不知名的菜叶下饭。”
当天,他在日记中还写道:“当地民众受教育程度很低,去当地警局做警务协同工作时,很多当地警察都不能用官方语言英语来书写,只会说阿拉伯语,一个简单的报案登记,不是漏了时间,就是漏了写地点。”
“这也正是联合国派我们去那里的原因——— 通过我们对当地警察的培训,重建当地法治秩序。”胡景仪说道。
最让人后怕的巡逻:亲历百姓用AK47开枪
2013年5月10日至15日
一连6天,日记里写的都是这两个字——— “后怕”。
胡景仪说,2013年5月10日,他带领当地警察在县城街道上巡逻,正遇到当地村民用枪射击小偷。那样混乱的场面,让他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胆战心惊。
2013年3月中旬,胡景仪主动申请前往南苏丹东赤道州一个偏远的维和警察点——— 卡坡依塔。卡坡依塔位于该州西南部,是一个小县城,以畜牧业为主,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为了争夺水源和草场,当地部落经常发生冲突,命案、伤害案、畜牧盗窃、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常年战乱使得该县经济十分落后,百姓生活非常穷苦。
5月初,联合国驻南苏丹维和警察总警任命表现出色的胡景仪为该维和警察点负责人,管理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维和警察组成的一支队伍。
5月10日,胡景仪与同事及一名当地警察上街例行巡逻。下午1点多,街上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街上人群顿时乱作一团,民众满脸惊恐。
“平日里,街上也会不时出现一些枪响,但大都发生在晚上,白天出现如此密集的枪声,还是第一次遇到。”由于维和警察身上平时不配枪,胡景仪等人只能暂时进入附近一家商店躲避,请求附近警察支援。
最终调查发现,这是一村民用AK47向一名小偷射击。
胡景仪说,南苏丹常年战乱,导致大量枪支弹药散落在民间。在这里,村民发现盗牛贼,很可能会直接拿出家中的武器射击。路边放羊放牛的当地百姓,均身背AK47,甚至是喝多了酒,也要放几枪“助兴”。
为确保维和警察的生命安全,胡景仪要求大家每天上班都要穿防弹衣,戴防弹头盔,背紧急撤离包(内装护照、少量美元、3天的干粮与水、洗漱用品以及换洗衣物等)。
最难忘的经历:将随身干粮全送给居民
2013年6月15日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执行维合任务,虽然也见到过很多贫困的镜头,但今天这样的场景,我还是第一次见,且让我最难忘。最后,我把随身的所有干粮都送给了居民。”
2013年6月15日,胡景仪在日记中写道。
当天早上,天气很好,但仍然很热。胡景仪起床出发后,和同事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了90公里外的东卡坡依塔县巡逻。巡逻的目的,是为开展社区警务及搜集情报信息,并走访各个村落,了解当地的人口、民俗、宗教、部落冲突、治安动态,以及搜集各类其他相关信息。
“我们来到一块土坪上,一大批当地居民围成一团,男女老少都坐在地上,他们衣衫褴褛,当中不少人都仅能用布条遮羞,连一些女性的衣服都很破旧。”
看到这样的情景,胡景仪心中虽有万般触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忍心举起相机记录,而是默默地把紧急撤离包里的干粮都送给了这些居民。包里有压缩饼干、巧克力及少量现金,在巡逻过程中没有厨房也鲜有商店,一旦遇到紧急状况,紧急撤离包就是胡景仪和同事们的救命锦囊。但见到此情此景,胡景仪已经什么都顾不上了。
“一位来自爱尔兰的女同事也红着眼眶,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送给了一些女同胞。”
最感动的离别:代表肯定的拥抱
2013年11月15日
“再见,卡坡依塔!再见,我的同事们!再见,这片我深爱的土地……”
当天,胡景仪用这样的文字给日记开了头。
胡景仪在卡坡依塔工作了近8个月,离开的前几天,他向当地警局局长、县长等打过交道的人告别。让胡景仪感动的是,整个县级基地为他举办了送行的晚会,而他离开的当天,所有没休假的维和警察及联合国其他部门的同事都前来为他送行,甚至当地警察也赶来机场与他拥抱、道别。
“当地警察很少讲究这种礼仪,他们能来跟我送别,我感到在这里做的工作得到了肯定。”胡景仪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他们执法水平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也有待于更新。每每看到他们眼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感觉责任真的很重大,也许我一个人的努力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也许这个任务区存在10年也只能改变他们很少的一部分。但我想,只要我付出了,我尽力了,哪怕一丁点儿的改变,他们获得一丝一毫的收益,都会使我得到安慰。”
踏上直升飞机的一刹那,这段维和岁月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放:身后出生入死的战友、可爱的卡坡依塔警察……想到这些,胡景仪很想回头看一眼,但犹豫之后,他还是毅然钻进机舱,因为,他不希望眼中的泪花被人看到。
最紧张的救援:做了父母妻子才做的事
2013年11月18日
“虽然远在南苏丹维和,但让我深深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背后强大的精神支撑。”
2013年11月18日,胡景仪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天都是回国倒计时,心情很激动,但发生了一起非常紧张的救援。
当天,胡景仪与12位队友一同抵达了南苏丹首都朱巴。很快,他们就要回国了,但就在这时,一位队友病倒了。
因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医生只能初步诊断队友为感冒引起的发烧,但队友按照要求吃了感冒药后,第二天仍在发烧,体温一度升至40多摄氏度,全身上下搁了6个大冰块也未见好转,整个人已经处于虚脱状态。
“一个30多岁的强壮小伙子,躺在病床上瑟瑟发抖,真的非常可怜。”胡景仪回忆道。
这种情况下,胡景仪主动照料、安慰队友,他连续几天没有合眼,日夜守护在队友的病床前,为他买果汁、矿泉水。终于,队友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痊愈后,队友动情地对胡景仪说:“你做了父母、妻子才做的事情!多亏了你,我才逃过一劫!”
胡景仪日记中写道,一名在南苏丹维和的外国警察发高烧,以为得了感冒,没有按照疟疾来治疗,几天后不幸离开了人世。
“今年3月上旬,我自己因当地卫生条件极端恶劣,不幸传染了严重的皮肤病。幸亏在市公安局相关领导的积极努力下,第一时间托人将药品从国内带到非洲,病情才缓解……我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爱护,虽然远在南苏丹维和,但让我深深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背后强大的精神支撑。”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