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3年,那一年桂林成为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接待游客977人次。随后,桂林旅游快速发展,1993年接待了44.39万人次,旅游收入8.94亿元;2012年年底,接待人数达到3292.65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到276.87亿元。作为一个产业,桂林旅游蒸蒸日上。
桂林的旅游行业,在桂林旅游的发展浪潮中一次次成长,身处旅游行业中的职业人,也在一次次的成长中经历着人生的精彩。

上世纪80年代,张博(中)带着深圳客人游览漓江。
“旅行社在硬件提升中壮大”
采访人物:张博
桂林市和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桂林旅行社协会副会长
桂林市和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是桂林为数不多的全国百强旅行社之一,公司董事长张博从事旅游业20多年,谈起桂林旅游的变迁,他用了一个词——翻天覆地。在张博看来,旅行社业务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桂林旅游硬件建设的提升和接待能力的扩容。
从到处找房到自己拥有酒店
桂林市和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前身——桂林市和顺旅行社成立于1986年,是桂林乃至广西经营国内旅游业务最早的企业之一。1987年,张博接手时,全社上下仅有8个人,弄张票、租辆车、接个团都要到处求人,这其中,订房难是张博印象最深的事。
张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到桂林住地下。”是那时的普遍现象,“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来桂林的游客能住上带卫生间的房间就很不错了,而有空调的房间,则是用来接待外宾的。”
不仅客房条件有限,那时桂林的宾馆也是屈指可数,除了漓江饭店(桂林大瀑布饭店前身)、榕湖饭店等几家以外,就只剩招待所了。
客房少,让身为旅行社负责人的张博有些尴尬。张博记得,2000年的国庆黄金周,桂林一下子涌进了好多游客,又出现了一房难求的情况。当时,他一个广东的朋友开车带着全家老小七八口人来桂林玩,但没有提前订房。从下午5点转悠到晚上10点,朋友一直没找到房间,只好着急地找张博“走后门”。
那天,张博好不容易把最后一批客人安顿在漓江饭店会议室的临时地铺,实在找不到房间给朋友了,只能抱歉地请他再想办法。朋友感叹:“来桂林旅游,真是有钱也买不到地方住啊。”
游客感叹“有钱买不到地方住”,张博则感叹“有钱挣不到”。他说:“那时候,我们社每年只能接待几千名游客,营业额只有百把万元,少得可怜。但我们不是不想多接待,而是人来了没地方住,不敢接。”
多年过去了,如今桂林客房的情况早已大大改善。这几年,桂林新增了很多酒店宾馆,住宿条件也得到了大大改善。“‘和顺’现在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就算是黄金周,我们也有信心接待好。”张博说。
“出行难”的年代已经过去
张博说,上世纪90年代,豪华游客团一般都要用进口空调车接送,“但当时空调车特别少,我们只有一辆前南斯拉夫生产的空调车。”
车少团不少,怎么办?只能一车多接,一辆空调车,一天要接2-3个团。“空调车把游客从火车站接出来送到第一个景点,跟导游约好时间后,赶紧又去接另一个团队,等把这个团队送到目的地,又得去把第一个团队送到下一个参观点去。这样算是能勉强应付,但的确非常紧张。”张博说。
不仅游客在市内“出行难”,就连回家也存在麻烦。
那时候,游客返程是不签合同的,因为交通条件落后,客人们的返程方式无法确定。所以,安排返程时,能坐飞机就坐飞机,坐不到飞机就坐火车,火车也不行的话,就坐汽车,总之,只要在合同规定的那天把客人们送出去,就算圆满履行合同了。因此,那时经常出现一个团分成好几部分以不同方式返程的情况。
“当时我们的客源地主要是广东,但广州到桂林每天只有一趟火车,从柳州发车途经桂林。由于是经停站不好买票,我们就派专人到柳州买票,然后再送回桂林。1998年夏天涨大水,我们负责买票的工作人员被堵在了从柳州回桂林的路上。而当天,还有50多个客人要坐火车回广州,票要是不到,客人们回去就成了大问题。
情急之下,这位工作人员把车子停在半路,步行蹚过了被淹的路段后,在荔浦坐了一辆出租车往桂林赶。为了不误事,这个团的导游员经过与火车站沟通,先将游客送上了车;另一方面,送票的工作人员直接赶往火车北站,一路小跑才“追”上火车,把票送到车上的游客手里。等他完成任务下火车的时候,累得半天走不动路。
“现在,已经不再有游客等车的情况了。这几年,我们购买了不少豪华空调旅游车,还成立了车队。运力提高了,服务质量也提升了。夏天,车子必须提前半小时左右开好空调等候客人,给大家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另外,随着桂林对外交通的快速发展,飞机航线越来越多,火车车速越来越快,高速公路越修越多,游客来回都方便多了,我们再也不用为了买票之类的事情发愁了。”
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和顺旅行社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和顺每年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年营业额上亿元,跻身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
张博说,这都得益于桂林旅游接待设施的提升,“住得舒服,玩得开心,走得顺畅,游客满意,旅行社在硬件提升中壮大,我们也踏实了。”

几位身穿古装的工作人员装扮成状元、宫女、武士等,在王城景区门准备迎接游客。(资料图片)
我在王城景区成‘半个文化专家’
采访人物:戴东辉
王城景区董事长
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向一直在北京经营景区的戴东辉发出邀请,请他担纲把王城打造成景区。戴东辉一做就是十年,把王城景区打造成了市区内唯一一个5A级景区。
王城的历史资源让人兴奋
“2002年,广西师大找到我,让我好好策划包装王城时,我心里真没底。”虽然是桂林人,但戴东辉一直在北京做文化景点,他印象里,桂林一直是以山水为主的风光游,游客大多都是来看山水的。所以,像靖江王城这种文化景点受不受游客“待见”,他心中没底。
“后来,广西师大方面向我介绍了王城的历史。而在那以前,我对桂林的历史文化完全不知道。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出自哪里?”这个问题当时不光难倒了戴东辉,也难倒了他身边所有人。
“他们告诉我这句话就出自独秀峰脚下的时候,我立刻兴奋起来了。根据我的经验,文化景点做文化,其实做的是大众文化,向游客讲述故事,才易于被人接受。而这个‘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最能吸引大众的点。”
王城是“龙脉”,更传承着千年的文脉。这里曾经是岭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无数文人、贡生从此走向外面的世界,很多被贬官员和名人在此留下足迹……戴东辉听完这些介绍,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王城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备开发景区的条件,做成景区一定有市场有卖点。
“就这样,王城景区在我们手中一点点变成了现实。”戴东辉很有成就感,“这里富有文化内涵,接待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也尝到了在桂林经营文化景点的甜头。”
2003年,王城景区开始试运营。2006年,王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去年年底,王城景区升格为国家5A级景区,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在高校里的5A级景区。
我成了“半个文化专家”
“游客对景点景区的要求不断提高,也促使我不断学习桂林文化历史,进一步挖掘王城景区的内涵。”
戴东辉通过对清朝历史的研究,发现孔四贞应该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里还珠格格的原型。而孔四贞小时候就生活在曾经是定南王府的靖江王府里。
这一发现,戴东辉很兴奋,他连忙整理了孔四贞小时候生活的情况,并写进了导游词。游客们来到王府参观,听说还有这么一段故事,都觉得很有趣。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也增加了王城景区的知名度。
戴东辉还将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运用到王府景区的经营中,在参观中加设了傩舞、拓本等环节,让游客在互动性更强的游览中了解桂林的文化历史,得到了游客的肯定。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在王城景区成了‘半个文化专家’,形成了一套体系。为了将这套体系传递给游客,我想到了组织一个大型全景体验秀。”
于是,就有了《夜王城》。在与冯小刚的团队洽谈多次后,今年3月,双方签约,投资3亿打造《夜王城》项目,以景区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将运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再现明朝王城的景象。
“这几年,桂林旅游的兴盛使得王城景区不断成长,也让我个人内心丰富了很多,我和王城景区都在桂林旅游大发展的东风中受益匪浅。”戴东辉由衷地说。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画家贾平西(中)听了莫初德(右)的创业故事后很感动,在莫初德的游船上为他题词。(莫初德供图)
游客乘坐游船在美丽的漓江畅游。(资料图片)
漓江让我成为‘船老饭’
采访人物:莫初德
漓江上的第一个私人游船老板
记者见到莫初德时,他刚从漓江归来,当天气温有些低,但莫初德说:“我坚持游泳10多年了,对漓江的感情很深,隔段时间不去亲近一下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1982年,莫初德只有一条机动小货船,也不时接一些散客游览漓江。现在,他创办的桂林市风光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已拥有20多艘游船,成长为全市拥有游船数最多的游船企业之一。
货船充当游船掘到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莫初德在厂里的收入很少。几经思考,他和几个朋友凑了2000多元钱,买了一条机动小货船,在漓江上跑起了运输。
1983年的一天,一个导游带来了12个外国客人,想租船游漓江。莫初德说,那时旅游还不怎么发达,漓江上也只有几艘笨重的游船,有时候游客想要乘船的确有难处,而且由于管理刚刚起步,也没有人来检查船只,再加上自己对船的安全心中有数,于是就接下了这单业务。
把船清理干净,临时找来些靠背椅、折叠椅,莫初德他们的“游船”就这样从象鼻山出发了。
当时船上很简陋,也没有午饭供应,客人自带干粮。不过,游客的兴致并没有因此受影响,沿岸青山秀水让大家陶醉其中,不时发出惊叹声。
就这样,莫初德等人掘到了“第一桶金”,收到的外汇券换算起来相当于他以前一年的工资,也让他看到了商机。
“船老板”如今有了“船队”
1985年6月19日,莫初德跟厂里合作,终于造好一条游船正式营业。这是漓江上的第一条私人游船。
游船是按照当时漓江上最豪华的规格来设计的,共有72个座位,船号为风光1501号。船工水手是从平乐招来的,那时也没有导游证的说法,莫初德的家人就当起了导游,还兼做服务员。
那时候,国营企业加集体企业,再算上莫初德,漓江上总共才30多条船,生意不错。从开业到1987年,莫初德的船就赚了4万多。
上世纪80年代末,漓江游览秩序经过整顿,规范了很多。而莫初德也成立了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大概是90年代中期,游漓江的客人猛增至每年100万左右,其中国内游客占7成左右。”莫初德说,那时一年中除了涨洪水的几天外,几乎每天都发船,船上客人满满当当,“漓江让我变成了‘船老板’。”
现在,莫初德的风光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已拥有20多艘游船,其中莫初德的股份最多,有7艘船属于他。而目前,漓江上总共已有游船200来艘,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莫初德认为,漓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黄金水道,完全还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不仅要让景区经营者、游船经营者发展起来,也应该让生活在两岸的人们更加富裕。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