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生态多元、文化辐射广阔。打造以文化促进经济、以城市建设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在国内中西部地区起示范与引领作用的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模式,对奠定西江经济带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繁荣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 西江文化图景
山河一体 色彩斑斓 灵动诗性
西江在广西境内的流域面积为202427平方千米,占广西流域总面积的80%。西江作为珠江水系的主干流,横贯广西全境,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西江流域文化覆盖广西的多个城市与港湾,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明显的特征,集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海洋性、前瞻性等为一体,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族群文化而言,西江流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岭南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交流交融。
广西西江经济带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壮族、侗族等壮侗语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土著民族,汉族、瑶族、苗族、回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都是秦汉以后因屯兵、戍守、避乱、通婚、经商等原因陆续迁移至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西江流域一带的土著民族和渐次移居的外来民族在西江水系广阔的流域内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生态空间,由于占据不同生态位以及传统生计模式的差异,广西西江经济带不仅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生计类型,而且还孕育出各有特点的民族文化形态。
壮族、侗族等壮侗语民族以“饭稻羹鱼”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其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文化、喜歌擅唱的歌谣文化、崇尚朴素自然的原始宗教以及围绕水稻生产而产生的一系列生产习俗、饮食习惯、节庆时令等无不彰显着岭南百越文化的古风遗韵,由此也构成了广西西江经济带民族文化的坚实底座。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汉族文化衍生出了若干个支系,如客家人、广府人、福佬人、平话人、水上疍民、侨民等文化,使得此区域的汉族文化在地方语言、民间文艺、民俗节庆、风俗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同中有异、异彩纷呈的面貌。
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桂林、柳州、来宾、贺州等地是瑶苗民族集中聚居的大本营。瑶苗民族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少,因而能够比较完整的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他们通过唱诵祖歌、祭祀先祖,利用民间故事、史诗、歌谣和风俗礼仪等来记录、保存和传扬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和绚丽多姿的民族节庆便是瑶苗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资源。
漫长而古老的河流,多源又悠久的民族使广西西江经济带远在古代就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富矿带,千百年来,各族民众勤劳勇敢,砥砺奋发,自强不息,创造了源远流长、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西江流域的多元民族文化能够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水路通道得以传承发展。
从民族来源与文化特点来讲,广西西江经济带是汉、壮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之地;从河流渊源和文化流布来讲,广西西江经济带是连接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中间地带,是沟通粤、桂、滇、黔等乃至东南亚地区文化的纽带,尤其是交往密切的两广文化在这个地区得到极大程度的交融与碰撞,由此衍生出西江沿岸富于个性、色彩斑斓的文化在兼容并蓄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可以说,广西西江经济带区域文化的漫长进化历程,就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区域性文化发生、发展和繁荣的过程,是我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突出代表,具有山河一体的文化特性,在中华文化谱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坐标。
在珠江流域文明面临城市化和现代化挑战与转型之际,作为一脉相承的广西西江经济带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更是应该保持文化内核的稳定结构和和居特点,以使处于珠江流域上游的富于灵动诗性的西江水系文明能够永葆活水源头。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定位,探索出一条符合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遗产发展的文化创新之路。
2 借助文化认同
实现西江经济带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谐
从广西西江经济带与珠三角、东南亚经济体之间的“配角与主角”关系出发,大力发展广西西江经济带社会安居、文化和居的良好人文氛围,明确该区域在中国大西南总体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合理定位,是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具体实施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凸显“西江文化带”的文化地缘理念,借助文化认同,冲破西江流域各地域之间的利益壁垒,让文化认同为经济发展护航,实现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谐。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认同已成为不同社会与利益群体之间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西江文化带”是西江流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积淀与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具有稳定内涵的文化地缘观念。西江流域地处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两大文化板块之间,文化冲突与调谐形成了西江流域独特的文化聚集形态,即“西江文化带”,其内涵可概括为“生态宜居,文化和居”。
当前西江流域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各流域分段发展,为谋求各自经济利益而忽视整体协作,造成了西江流域自然生态、文化传统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强化“西江文化带”的文化认同观念,弱化地域经济冲突,有利于建设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广西西江经济带。
其次,以“城市群发展”为战略平台,借力“西江黄金水道”、打造便利陆上交通,凸显“西江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东南亚城市群的同城差序发展格局,使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在城市发展的引带下实现国际化、现代化。
“西江城市群”在西江流域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后已渐渐形成;历史上久已存在、当下又获巨大建设投资的西江黄金水道,以及日益便利的联通广西与珠三角、东南亚的交通网,使西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与东南亚城市群渐趋同城。然而,三大城市群因其发展传统、功能定位不同,在渐趋同城的发展中又必然出现同中有异、差序发展的常态。
转换区域发展观念,以“城市群发展”为战略平台,打造中国大西南城市群的同城差序发展格局,必然能在城市化的强大引带下增进广西西江经济带与其他地域的社会与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本区域文化发展向国际化与现代化跃升。
第三,梳理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资源,摸清家底,尤其是确定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存量,依据包含现代发展理念的文化资源评价体系进行资源评价,特别是评测文化资源开发的公共性状况,为本区域加大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依据。
文化资源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广西西江经济带是典型的文化资源富矿地带,因地理地势原因,广西西江经济带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没有展开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开发,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西在西江经济带,有七大文化资源特别凸显,分别是民族宗教文化、多样生态文化、审美诗性文化、实景剧场文化、水岸码头文化、中原汉流文化、军戍武备文化,其中“实景剧场文化”、“水岸码头文化”与“中原汉流文化”是广西西江经济带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西江文化特色资源、放眼粤、港、澳与东南亚地区,借助西江黄金水道,实现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的极大提升;特别发展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设计产业。
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其巨大的文化资源存量之间一直以来是不对称关系,其原因则在于:一是缺乏文化产业意识,二是文化创意度不高,三是缺乏将本区域文化产业引导更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平台。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积极调整意识,借助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强化产业观念,以“西江黄金水道”、“西江文化带”、“西江城市群”等重要地域与文化通道积极走出去,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
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应以当前旅游发展的体验化、深度化为引导理念,倡导 “西江文化旅居深度游”等创新旅游模式;在发展民族文化设计方面,突破广西西江经济带民族文化设计层次低、零散化的局面,着力打造“西江民族设计高端产业园区”,使之成为西江经济带设计产业的智慧高地;加强西江经济带的城市发展设计,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加大广西西江经济带的设计专业学科、人才与智慧园区的建设的,力争使广西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大西南民族文化设计的中心地带。
最后,建设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从国家与地方的西江经济带发展扶持政策出发,积极贯彻国家文化公共服务政策、自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国家西部发展政策,为本区域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优化与放大早已展开的西江流域区域间沟通与共同发展协议框架,通过强化“西江文化带”、“西江城市群”的认同,提供西江流域,尤其两广之间沟通与对话的契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接轨,积极引入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认证质量体系,使西江经济带的文化产业走上规范化、标准化道路,进而融入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发展平台,为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提供产业发展标准保障。
桂林会议旅游网转 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