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拥有一家客栈,从小在号称“千层阶梯”的龙脊梯田旁长大的潘照雷,一直坚持将自家的3亩田耕种好、保护好,哪怕种田并不赚钱。“祖祖辈辈都靠它生活,我们更要保护好它。”潘照雷说。
位于桂林市龙胜县的龙脊梯田,以整齐的田块、丰富的线条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是当地30多代各族同胞用血汗和生命开发出来的基本农田。
日前,记者来到龙脊梯田脚下的大寨村。一幢幢充满民族风情的木制吊脚楼依山而建,在远处的高山上,三三两两吊脚楼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谷中回荡着孩童们的琅琅读书声。
“在旅游还没有开发前,我们这里很落后,连路都没有。”潘照雷说,1998年,因为种田收入低,他背起行囊,成为千万外出打工者中的一员。直到2003年,听到家乡开始兴起旅游开发,他才回到从小生长的地方,用积蓄建起了木楼,开起了最多能接纳20多位客人的客栈。
“每年‘五一’、‘十一’时,客栈客人比较多。”潘照雷说,2011年,他的纯收入达1万多元,而那些建在山上的客栈更加火爆。
像潘照雷这样因梯田富起来的人在大寨村还有很多。“互联网、西式卫生间、24小时热水……”在大寨村里,随处可见村民建起的客栈、餐饮店和小商店。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潘保五说,旅游开发后,村里连通了互联网,路也修好了,不少村民都做起背包、抬轿子、景区向导和经营农家乐等与旅游有关的生意,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但这几年来,当地农民由于参与旅游项目,忽视了梯田的耕种和保护,导致大片梯田丢荒。”潘保五说,梯田保护主要面临劳动力短缺、生态压力骤增等问题。
大寨村大寨一组村民潘润六说,年轻人出去打工,一些留守的困难户由于身体等原因耕作不便,使不少梯田渐渐荒芜。“针对这个问题,村里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想了很多办法。一是从门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对种田的农民进行补偿和鼓励;二是发动村里党员干部,除管护好自家梯田外,每年都要为孤寡老人、残疾户和丧失劳动能力户义务种田等。几年来,全村共恢复10亩梯田。”
另一方面,针对因游客增多而产生的垃圾,村里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户”的模式,专门聘请8位卫生清洁员,负责收集每家每户的垃圾,并运送到指定位置。在宣传和教育下,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在大寨村村道上,记者看到一位牵着马的村民随身携带着一个用木棒和麻袋做成的兜子,以方便清理马粪。
潘润六说,为保护梯田,村里还制订了村规民约,对梯田保护作出具体规定,得到村民的自觉遵守。为保护梯田,村民放弃了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机会;为不让梯田坍塌,不少村民放弃使用除草剂,而拿起刀具,用原始方式为梯田除草。“虽然工作量大了,但对梯田更加有利。”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人种粮都为自家食用,并不赚钱,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梯田。
“没有梯田,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它‘富’了我们,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它。”潘保五说。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