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 记者对照国务院扶贫办“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发现,在“中郡所”今年发布的“百强县”榜单中,竟有17个属于“国贫县”。其中,陕西府谷县等3个“国贫县”入围“全国百强县(市)”,河南固始、重庆开县等14个“国贫县”进入“中部百强县(市)”“西部百强县(市)”榜单。 记者驱车赶往“西部百强县”之一的开县发现,这里的贫困情况触目惊心:北部山区一些村民的土墙房在秋雨冲刷下,有的已经出现垮塌,有的积水、漏水严重。苦草湾村等几个大村的平均海拔都超1600米,村民吃水难,仍靠自掘水池积雨水过活。由于公路不通,学生只能走路或骑马上学。当得知开县入选“西部百强县”的消息,开县统计局一位基层干部直呼这是笑话:“开县现有112个市级贫困村,占总数的1/4,贫困人口14.2万人。” 入围“中部百强县”的河南省固始县既是“国贫县”,也是河南省人口大县,人口约170万人。2010年本级财政收入4.3亿元,支出约25亿元,差额部分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固始县财政局党委书记董平对该县入围“中部百强县”非常不解:“我县本级财政收入只能保证全县教师工资,如果没有中央转移支付,我们连公务员工资都保证不了,更别谈其他发展了。” 据了解,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主持发布“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前100名评比”简称“全国百强县评比”。2007年,该评比中止。而“中郡所”仍然举办“百强县评比”,与原先官方评比极易混淆,致使不少县市误以为这是有关部门的评比而上当。
新华网评论到,“百强县评比”之所以大行其道、愈演愈烈,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不无关系。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告中,“进入百强县”成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经上榜的“百强县”则把“进位争先”当作下阶段任务。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说:“类似的评比活动,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是否建立在严谨的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如果怀着功利的目的,谁给好处就给谁排座次,这种评比就会失掉公信力。”
人民网评论到,经济高速发展了,为何 “百强县”却依然身兼“贫困县”?是这些县自己不愿退出,还是国家缺少贫困县的退出机制?贫困县的评估标准与百强县的评估有何差异?为何“百强县”一年一评,“贫困县”十年一评?为何“百强县”由民间机构评估,而“贫困县”由国家评估?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